羅哲文"寶座"誕生記
9月17日上午,八達嶺陵園,云淡風輕。
“長城第一人”羅哲文的骨灰被封入地宮,陪伴他的是一瓶產自他家鄉四川宜賓的白酒。羅哲文的陵墓——“寶座”——坐落在長城腳下,一如老人生前的端莊、儒雅和樸素。
這是一片新辟的墓地,環顧周圍,只有羅墓,再無伴者。舉目處,可見巍峨的群山和蜿蜒的長城。
“寶座”出自羅哲文最年輕的弟子趙琛之手。
此時此地此景,斯人斯貌斯德。趙琛凝望恩師的“寶座”,內心悲喜交加,“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6月29日深夜,趙琛一夜無眠。
半個多月了,這位古建專家、東北大學的品牌學教授,陷入了苦思之中。面對恩師的墓碑設計,這位向來創意無限的教授,竟有些才思枯竭。
此前,他的第一方案是把羅墓設計成“羅園”:以“長城”為墻,院內砌筑水道(取大運河寓意),兩邊分設石墩,上面標記城市,閑暇時,可供人休憩……
師母看后,溫和表態:“陵墓哪能做這么大。”陵園有標準,不能超出3平方米。
莫謂我道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恩師的豐功偉績,如何凝縮在環抱之域?
夜半,趙琛打開電視來調整情緒,冥冥之中如有神助,電視臺播放的正是羅哲文談修復布達拉宮的節目。
趙琛立馬想起了恩師的巨幅挽聯。那天有人建議燒掉挽聯時,趙琛執意留下收藏。他說:“讀書人不拘俗法,只貴事理。”此時,挽聯在眼前扶搖而落,幻化成座椅模樣,而挽聯中的每一個字似能發聲,宛如天籟……想到此,趙琛一揮而就,“寶座”成了!
7月1日,師母同意了這個方案。
大師兄李瑞森看到方案,眼睛亮了,說:“老師未來能成神仙了。”師兄馬炳堅為方案題字:立意高遠,方案優秀。
……
9月9日中午,八達嶺陵園,秋暑逞威。
這天,羅哲文陵墓工程竣工。在方案確定后的60天里,趙琛南下選材,北上施工,如今,“寶座”建成,雖難掩疲憊,但他心中暢快。
“寶座”所用的羅陵石材選自福建泉州,是舉世聞名的福建青。石材由惠安女工雕刻,加工尺寸全經魯班尺測量,施工工藝采取古制。
施工難,最難在地宮。八達嶺陵園里不乏十幾年施工經驗的老工人,他們看了圖紙,都說沒見過這么修陵墓的。趙琛透露,地宮處處有玄機,單就石門而言,就大有學問,兩扇石門的對縫處自外而內呈Z形,薄物絕難插進。
施工難,其次是墓碑。“寶座”上布滿羅哲文元素:椅背的曲線宛如長城,東起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西至嘉峪關。椅腳處是一塊刻繪大運河圖案的青石。兩側扶手布置羅哲文的重要作品,一側8部,共16部。這些書籍由石材雕刻而成,與座椅渾然一體,兩側擺放自然,給人有翻閱之感。施工中,盡管現場指導得力,但稍一疏忽,椅背曲線的長城垛口就被工人鑄成“遺憾”:臺階狀被改為凸凹狀,趙琛為此叫苦不迭。
“寶座”符合風水學原理,前臨智水,后靠仁山;左設青龍,右立白虎。兩側石書分布也有寓意,東側放與儒、道有關的書,如《中國名祠》《中國名觀》等,西側放與佛教、陵園有關的書,如《中國名窟》《中國名塔》等,此謂儒釋道三教護墓。
羅墓主碑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墓志銘,正面只有三個金字:羅哲文。字取自羅哲文手書。主碑兩側刻寫上挽聯的內容:修長城修故宮參襄國徽設計無愧文物衛士;護名城護運河舍身文化遺產堪稱古建護神。
“寶座”誕生,事業未竟。
采訪趙琛,記者深深體會到的是他的“孤獨”。談及古建事業的明天,他喃喃地說:“梁思成先生的未竟事業,羅老接著做;羅老的未竟事業,我們接著做吧,接著做吧。”
……
羅哲文簡介:
羅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賓人,是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學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其主要著作有《中國古塔》《中國古代建筑簡史》《長城》《長城贊》《長城史話》和《中國帝王陵》等。2012年5月14日,羅哲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女孩穿越新藏線不幸去世 熱心人接力助運送遺體
本想在拉薩度過自己第31個生日,誰料卻在穿越新藏線時因高原反應不幸離世,上海姑娘金玲的生命永遠停止在她最愛的旅途上。為了讓女孩的父母在女兒生日這天能見上她最后一面,熱心驢友和網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詳細】
古建筑學家羅哲文遺體告別儀式昨日在京舉行
昨日(20日)上午9時,天色陰霾,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與此同時,中國長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八達嶺也舉行了一場追思會,紀念這位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人”的老人。【詳細】
古建筑學家羅哲文駕鶴西去 享年88歲
經多方證實獲悉,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已于14日晚去世,享年88歲。羅哲文曾師從建筑大師梁思成,生前一直為保護長城等奔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另據《法制晚報》報道,有關部門已初步確定,羅老的追悼會將于5月20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詳細】
鄭順興正式成為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弟子
鄭順興正式成為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弟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