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何以蟬聯中國最宜居城市?
分析
高端規劃引領城市建設 制度創新護航宜居實踐
對于珠海蟬聯全國最宜居城市,王雨飛認為,資源環境的天生麗質和后天堅持不懈的保護,是珠海今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的重要原因。
課題組也指出,珠海城市文化氛圍濃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且具備經濟推力的“大文化”也塑造了城市的人文宜居魅力。
在王雨飛看來,珠海在城市規劃、制度建設等方面值得其它城市學習。目前部分城市的規劃建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個體規劃建設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為準;政府缺乏有力、系統的規劃,導致城市化建設擁擠、零亂、不協調等問題凸顯,而珠海的城市規劃做得比較好,整個城市看起來相當干凈、整潔。
據了解,珠海一直特別重視“全球視野、高端規劃”的引領作用,邀請國內外的一流專家和規劃機構,對宜居城市建設進行了高端的謀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城市概念性空間發展規劃、情侶路浪漫風情海岸帶改造、“幸福村居”建設、四大新城建設……這些自上而下、注重城市特色的規劃,從頂層設計上鑄就了宜居的格局。除此之外,珠海還在全省率先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等“五規合一”,力求讓眾多規劃實現“形散神不散”,集中力量打好國際宜居城市建設的大戰役。
“制度保障始終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珠海生態文明品牌成型的一大支點。”《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藍皮書曾指出,珠海利用特區立法權和較大市立法權,先后制定了《珠海市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城鄉規劃條例》、《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珠海市防治船舶污染水域條例》等眾多法規,編織了一張“綠色法網”為環境宜居建設“保駕護航”,制度化的建設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對珠海蟬聯中國最宜居城市的消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細康并不感到意外。“這并非偶然,而是珠海三十多年來堅持綠色發展、科學發展結出來的碩果。”他表示,珠海發展較為從容,主動舍棄高耗能產業,大力發展“三高一特”產業體系,同時注重環境治理,努力打造發展高端產業、集聚高素質人口、打造高質量生活的城市,這使得珠海在宜居建設中獨樹一幟,領跑全國。
“中國環境好的城市并不在少數,珠海除天生麗質外,后天的努力必不可少。”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認為,長期以來,珠海保護了山海相擁、陸島相望的城市大格局,并重視社區體育公園、綠道等“微環境”的建設,這是珠海宜居環境脫穎而出的關鍵,也值得其它城市參考。
方向
東優西拓城鄉協調 加速邁向國際宜居
珠海目前取得的宜居城市建設成效,正受到各界持續的關注和肯定。然而探索并沒有止步。在成為全國最宜居城市的基礎上,珠海已吹響了建設國際宜居城市的號角。
按照計劃,到2030年,一座生態安全和諧、功能與國際接軌、空間集約高效、設施綠色低碳、生活和諧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國際宜居城市將在南海之濱崛起。
從中國最宜居到國際宜居,珠海還有哪些差距,應如何精準發力?
“需要指出的是,珠海要繼續著力關注排水管道密度、千人小學數、人均住房面積、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提升。”王雨飛坦言。比如,城市洪澇災害已經成為城市生活風險的重要策源地和影響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難題。珠海是沿海地區,臺風降雨天氣多,建議進一步加大地下管網的建設,減少城市內澇現象的發生。
她指出,作為國際宜居城市,澳大利亞墨爾本有幾條經驗值得珠海學習:一是注重城市人脈的保護和傳承,實現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的統一,凸顯人文宜居的重要地位,二是優先安排居住區的公共設施配套,將居住區配套設施的達標程度作為房屋預售的前提;三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因地制宜地選擇地鐵、輕軌、公交、BRT等交通方式;四是注重城市管理在宜居城市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的多元化。
長期關注珠海發展的趙細康認為,珠海還需克服公共交通、生活配套、教育設施缺乏等短板,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結合幸福村居的建設,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防止人口過度集中在香洲主城區。另外,目前珠海市區機動車增長較快,應該以前瞻性的規劃控制交通堵塞和大氣污染;城市組團之間的交通命脈也需進一步打通,提高通勤效率,減少資源損耗。
馬向明則認為,珠海現有人口僅有一百多萬,在高速發展、城市擴容后能否繼續保持宜居,還需要高水準規劃的引領。“珠海東部臨海,自然環境十分好,而城市往西邊走,其自然特色變得不太明顯,珠海應該主動做好西部‘水網密布’的文章,強化微環境的建設。”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