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戴斌:打造中國景區的國際范兒
“Nice”“Pretty”,這是不久前兩位外國人在央視網街采中描述他們在中國旅游體驗時頻繁使用的詞。隨著“China Travel”“City 不City”概念的流行以及“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出,中國入境游迎來蓬勃發展之勢。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強中國旅游的國際吸引力與影響力”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關注的議題之一。
“我們在對外推廣旅游目的地時,必須采用游客聽得懂的語言講他們感興趣的故事。”戴斌認為,中國景區的國際化升級方式要從“自我表達”轉變為“用戶思維”。他坦陳,目前一些景區作宣傳仍過于側重介紹景區面積或歷史年限等,這些并不一定是游客想要的內容。他認為,應該深入研究當代游客的需求,并將其反映在景區的宣傳策略中。
“當游客到達旅游目的地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展示美麗風景,還要展示美好生活。”戴斌建議各大旅游景區、古村古鎮要給游客提供可以親身體驗的生活場景。針對部分古鎮在開發中“遷出原住民”的現象,他直言,沒有原住民的村落只是建筑博物館、歷史文化空間,不一定是“主客共享”、兼具旅游和參與感的美好生活空間。
“無論是開發國際級景區還是打造鄉村旅游,都要把人的因素做活。”戴斌強調,優秀文化不只有故宮紅墻的歲月沉淀,也可以有永續傳承的井岡山精神火種,更要有讓國內外年輕游客感興趣、豐富有趣的現代文化和文旅消費場景。“他們會去街巷、商圈、特色餐飲店、花市,會買冰箱貼、看話劇、做美甲,會看合唱團、無人機演出……”年輕群體會將文旅體驗需求融入生活場景,而這種“可帶走的文化記憶”應成為旅游目的地打造的新標識。
戴斌以國際知名度假地為例,也強調“主客共享”和“更新迭代”的重要性,即國際化的旅游景區會通過文化、體育和科技、藝術雙年展等活動不斷吸引游客,讓游客“每次來都能看到新東西”。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國際化的景區要有“煙火氣、文化味、未來感”,這樣才能持續具有吸引力。
“真正的旅游不是從我待膩的地方到你待膩的地方去,而是你的美好生活我來分享。”戴斌認為,展現開放、包容、真誠、善意和溫暖是景區維持長紅的真實密碼,城市需要展現的不僅要有歷史底蘊,更要有現代化的人文活力,因為“游客既要看到文化遺產,更要感受生生不息的未來。”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全國人大代表陸鑾眉:建議修訂《城市綠化條例》
陸鑾眉表示,我國現行的《城市綠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1992年頒布的,最新一次修訂是2017年,主要對園林綠化施工企業資質進行了調整。近年來,不少地方行業主管部門、有關企業和行業專家反映,當前《條例》已難以適應當下城市綠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詳細】
何杰委員建議制定“城市更新管理法”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杰表示,隨著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推進,法律依據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利益協調復雜等問題日益凸顯【詳細】
連玉明委員:建議適時設立國家公園署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加拿大等對國家公園群的規劃、保護、管理和開發,采取的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國家公園群管理體制。連玉明認為,為進一步統籌好國家公園之間、省際之間、部門之間的關系,應立足實際,借鑒國際經驗,獨立設立國家公園署統籌管理國家公園【詳細】
陳建飚委員:技術賦能,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通過深入調研,陳建飚發現,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通過功能區劃、生態補償、社區參與等途徑,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納入規劃建設,促進區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詳細】